同学们经常打趣美本录取是一门玄学:SAT 1460分的某同学刚刚收到梦校的翠菊,隔壁只有1400的同学就欢天喜地地拿到了offer。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学校放弃高标化成绩的申请者而选择分数更加平庸的学生,纯粹是因为运气?今天我们将为大家破解这一玄学的核心——Holistic Review。
在整个国际化教育道路中,您将会常常听到大学招生官谈论他们是如何'Holistic Admission' (综合录取)的(在美国大学宣讲会、前招生官讲座、留学机构公众号等等)——大多数的大学都采取“整体审查”模式进行录取。
大学采取整体性录取,是对'whole person'(完整的人)的强调,而不仅仅选择组成人的零部件来看。他们不仅在寻找成绩优秀(有硬实力)的学生,他们想招收有趣的、将会以有意义的方式为校园社群做出贡献的学生。
现在美国大学对海外留学申请的录取方式几乎都是采用综合评估法(Holistic Review),
什么是综合评估法呢?就是指学生在向学校申请时,录取委员会会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术成绩和语言成绩还会考察学生的其他方面素质,如课外活动、实习经验、科研项目、获奖经历,甚至包括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特长爱好等。
1. 学术成绩和语言成绩是最基本的门槛。用来判定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能力来接受大学课程,是否会出色的完成大学学业,是否在学术上做出积极的贡献。录取委员会会查看学生在本国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以及标准化考试成绩来对该生作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潜力的判断。
2.录取委员会还将考察学生的在校表现、课外活动、推荐信、个人文书等来推断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特长,从这些因素中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好奇心、创造力、领导力,反思能力等,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性,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冒险精神来判定学生能否适应多元化的学习生活环境。
3.录取委员会还会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来判断学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对事物抱有热情,与人是否友善,以及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学校是否应该招收这样的人。
4.如果学生的父母来自这所学校,或者该校有学生的校友也会有一定的录取影响(影响力远小于上面三个因素)。
通过以上这些因素,学校对学生进行整体的综合评估,来对学生的录取与否进行全面的考察。如上图所示,每一项都是组成学生这个“whole person”的一部分,都是招生部门的考察对象。
大学在招生要求里也或多或少强调过这一要求,包括直接写出他们认为适合学校的学生特质。如哈佛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
△在录取过程中,我们会仔细注意每个申请人。我们力图找到将成为彼此及他们的教授的最好的教育者的学生,这些人将在他们大学期间及未来启发周围的人。
△ 我们正在寻找能够证明自己不仅聪明而且愿意领导的人;看到人和想法的多样性的力量的人;在解决问题时寻求合作的人;利用一切机会弄清楚自己想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人。
综合评估法因为在学生的录取标准上有很多的考察条件使招收的学生极其优秀而受各大高校的青睐,但仍有很多家长和外界人士认为综合评估法不够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而是过于关注学生背景,导致有很多特权阶级的学生在申请中更具优势。但平心而论,对于舍得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以上的了解,你可能会问:那么录取者与被认真考虑但还是拒了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可辨别的特征?
大概率没有。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浮士德(Drew Faust)曾表示:“如果我们把那些在高中毕业典礼上致辞的优秀毕业生都录取的话,我们的招生规模将翻倍。”
因此,我们应该放弃这样的观念:大学录取是一种择优录取过程,它选择了所有18岁的申请者当中“最好的”。当我们抛开精英主义理想,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许多有才华、有成就、未来将成为杰出的领袖的年轻人,他们将无法进入哈佛、斯坦福和耶鲁这样的大学——这些大学根本没有足够的名额给他们所有人。
我们总喜欢将美本录取吐槽为一种玄学——它反套路、讲不清、充满不确定性,谈论起来令人怨怼和无奈。很多孩子辛苦备考和长期准备依然被现实开了玩笑。
有意思的是,我们所诟病的“玄学”,不正恰恰是我们最初走上国际化教育道路最初的追求吗?——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孩子,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whole person'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全面的人”。所以当有些家长采取“木桶原理”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断向上补足短板的时候,往往陷入“应试洋高考”的无底洞里——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精力,追求更高的分数、更丰富的课外活动、更完美的简历、更高排名的学校。
对于大学来说,录取学生仅仅是一个开端,对于留学家庭,也应该是相同的,录取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终点,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升学,用'Holistic View'来应对'Holistic Review',才有可能走出困局。
除非申请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充分理解精英大学做出录取决定的“随机性”和“玄学性”,否则将永远对大学录取这门复杂的艺术感到困惑。